你是否曾为明天的天气忧心忡忡,尽管你知道自己无法控制它?
你是否曾为即将到来的项目彻夜难眠,尽管你知道你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准备?
或者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一切正常,却突然内心一阵恐慌,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这种“灾难思维”就像一个不请自来的台风,席卷你的心灵。想象一下,你的心灵是一个安静的小镇,而灾难思维,就像是不停制造恐慌的台风。
每当你面临一些挑战或压力,这个“台风”就会悄然而至,让你的内心风起云涌。你开始想象各种可能发生的“灾难”:失业、失恋、失败……你的内心世界变得一片狼藉。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种思维模式,并为你揭示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源自于这种看似负面的思维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世界里,天灾人祸频发,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很容易陷入一种“灾难思维”。
灾难思维,是一种认知偏见,这种认知偏见会让我们想象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形,从而助长一系列非理性信念,最终会影响我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
实际上,最坏的负面影响是灾难化预测最终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我们通常在潜意识上会去促成这些恐惧。比如说,一位总是疑心自己患病的人可能最终真的会患上严重疾病,原因恰恰是这种灾难化思维导致其一直处于压力状态下。
想要停止灾难化思维,需要在一开始注意到问题迹象时就开始介入。一旦你理解了自己的思维模式,那么,辨别干扰思维,将其替换为一种积极情绪,就会简单得多。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思维方式其实也有它的优点?是的,你没有听错。因为许多时候,正是这种灾难性思维促使我们未雨绸缪,为未来的困难做好准备。
以托马斯·爱迪生为例,他曾经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谨慎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迪生的灾难性思维使他始终保持警惕,不断试验,最终创造了电灯泡、留声机等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
再比如史蒂夫·乔布斯,他曾经说过:“你不能预测你的命运,但你可以设计你的产品。”他的灾难性思维让他始终对产品的细节保持高度关注。在苹果公司的一次产品评审会上,乔布斯曾因为一张图片的像素问题与团队争论不休。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苹果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大家整天杞人忧天、焦虑不已。相反,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很多人会因为焦虑和担忧未来而忽视了当下的美好。
但是,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未来只是我们的一种预测和期望。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和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正确面对灾难性思维,化焦虑为动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接受自己的情绪。
很多人对于焦虑和恐惧有着复杂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否认或抵制它们。然而,只有当我们承认并接受这些情绪时,才能更好地处理它们。你可以尝试坐下来,深呼吸,然后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时,你就可以开始处理它们,而不是让它们控制你。
其次,将焦虑转化为行动。
灾难性思维往往会让我们感到无助和无力,好像我们无法控制任何事情。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将焦虑转化为行动的动力。问问自己:“我现在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局面?”或者“我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来提升自己?”将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担忧问题本身。你会发现,当你采取行动时,你的焦虑会逐渐减少。
最后,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
为了克服灾难性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你需要为自己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现实的以及有时间限制的。例如,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健康,你可以设定一个目标:每天步行一万步。这样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计划,而不是仅仅担忧健康问题。通过实现这些目标,你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应对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自我意识和正念来进一步应对灾难性思维。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觉察和认知。通过自我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从而更好地应对灾难性思维。正念则是一种专注当下的心态,通过正念,我们可以将注意力从焦虑和恐惧中转移到当下的事情上,从而减少灾难性思维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积极心理学中汲取力量。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如乐观、希望、韧性和感恩等。通过培养这些积极品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灾难性思维,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当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和处理灾难性思维后,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而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更加乐观和积极。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灾难性思维也许是我们内心的一个“超级台风”,但它也可以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只要我们学会正确地驾驭它,就能在风雨中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撰文 | 郑雅文 北辰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
编辑|邓宇
审阅 | 杨朝辉 余江 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