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察是什么?

前言

你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咧?

一般在自我介绍时,总不外乎是姓名、头衔、兴趣嗜好、显著个性、住哪儿、日常生活最重要的角色、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哪个学校毕业的等等。

但这些,真的就是你吗? 

你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是别人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发现的? 

是建构在外在的成就或评价、还是内在的自知与探索呢? 

这篇文章就是要来跟你分享,如何可以更好地发现并认识自我,也就是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分成以下7个面向来探讨:

①自我觉察是什么

②各领域中的自我觉察:心理学、管理学、正念

③管理学中的四种自我觉察

④正念中的自我觉察

⑤自我觉察常见错误概念的澄清

⑥提升自我觉察的好处

⑦正念提升自我觉察的步骤

自我觉察是什么

觉察,觉是学习看见,察是考察明辨

自我觉察,就是对自己能有清晰的看见与深刻的了解。 

但,要看见什么呢?

我们发现不同的视野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讨论自我觉察最热门的有两个领域,一个是心理学,另一个是管理学。心理学界讨论自我觉察不意外,但管理学界之所以会讨论到自我觉察,主要是来自于情绪智商(EQ)与领导力的核心基础都是自我觉察。

各领域的自我觉察

·心理学中的自我觉察:主观与客观

最早发展出自我觉察理论的是1972年的Shelley Duval and Robert Wicklund,该理论认为自我觉察有两种:主观的(subjective)与客观的(objective)。 

主观的自我觉察,是透过直接观察自身状况得知,例如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想法、情绪等。 

而客观的自我觉察,则是透过比较得知,例如比较自己与他人,比较自己与社会标准。比出来若自己的状况较差,就会陷入痛苦,因此会努力调整以减少差异。

·管理学中的自我觉察:内部与外部   

长年研究商业界中的自我觉察的Tasha Eurich博士,于201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BR)发表一篇重要的文章,在近5000人的研究中,发展出两种自我觉察:内部的(internal)与外部的(external)。 

内部的自我觉察,简言之就是自知之明,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弱项,并且能有所发挥项; 不会只是知道却深感卡住或有志难伸。 

而外部的自我觉察,是指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包括能开放地接受别人的回馈或意见。

·正念中的自我觉察:身体、想法与情绪  

在正念里所提的觉察有四个范畴:自己的身体、情绪、想法,以及自己以外的一切。 

前三项(身体、情绪、想法)是属于自我觉察的范围,而后一项(自己以外的一切)则是超越自我层面的觉察。 

因此正念的觉察,不是只关注自己而不在乎他人(很多人有此误解); 而是在大量觉察下,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后,对他人的认知也会比较不失真。 

有趣的是,一般而言行为最可以直接观察,但这里却未提及行为。

不是说行为不重要,而是在觉察中会发现行为不会独立存在,或多或少是来自身体、情绪、想法的驱动,不论是显著的或隐微的。

四种自我觉察的原型

Tasha Eurich博士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出自我觉察的两种基本型态:内部(有多了解自己)与外部(有多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再依照这两种型态之间的交互作用,发展出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读者可以自行对照一下,自己比较偏向哪一类型,促进更多的自我了解,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

自我觉察常见错误概念的澄清

·只有10-15%的人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

我们常以为很会想或想很多,就是很有自我觉察。 

不断反刍思考的忧郁症患者可能觉得自我觉察能力良好,因为他们太了解自己的痛苦点了。 

不断担忧未来的焦虑症患者也可能觉得自我觉察良好,因为他们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在担忧什么。 

想很多,经常在原地打转,搞不定自己,也难以和他人有品质的互动,这些都不是自我觉察。 

从Tasha Eurich博士的角度看,真正具备自我觉察者是相当稀有的,在他近5000人的研究中发现大约只有10%-15%的人具备。

·经验与权力可能会是阻碍

常识告诉我们,经验的累积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面向观察; 而经验的累积常会伴随着权力的增加; 因此经验与权力是可以有效地提升自我觉察的。 

这现象对于事业处于高峰或巅峰状态者而言更是如此,权力与高位已经形成某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惯性,周围的人也很容易如此附和,在不自觉中距离自我觉察越来越遥远。 

Tasha在研究中发现,经验与权力可能会阻碍自我觉察,是很好的提醒。

·自我反省不等于自我觉察

很多人会把自我觉察与自我反省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不同的。 

自我反省主要是针对不舒服或不成功的经验,但自我觉察是全面的。 

自我反省时很容易习惯性地问「为什么(why)、为什么、为什么......」,这导致我们在不自觉中陷入原地打转,或者停滞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 

Tasha指出这时候真正有益于促进自我觉察的问句是「什么(what)」,从「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 ,改为「发现到什么?」 或者「做些什么可以有帮助?」。

自我反省是重要的,但适度就好,过度自我反省会导致自我陷落,无济于事还会形成阻碍。

提升自我觉察的好处

研究显示越有自我觉察能力者,越自信也越有创造力,比较能做出合宜的决策,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更有效的沟通,生活轻松快乐很多。除此之外,自我觉察还有两个深远的好处:

·活得更快乐  

在《EQ II:工作EQ》书中,对自我觉察的定义是: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与限制,也能肯定自己的价值与能力。 

该书指出EQ的五大范畴与关系:

自我觉察→自我调节→成就动机→深层同理→社交技巧

很明显地,自我觉察是这一切的基石。

·更真实认识自己 

不只是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或者期待与想象中的自己。 

当自我觉察越高时,会更清楚知道自己要或不要什么、适合或不适合什么、追求或不追求什么; 比较不会人云亦云与浑浑噩噩; 面对困难处境时,选择也会相对清晰容易些,不会纠缠太久。

正念自我觉察的步骤

正念对自我觉察的训练,与其他学派最大的差异之处,就是正念不是从想法/认知/概念/情绪等心理层面的觉察入手,而是从身体的觉察入手。

·步骤一

单纯感受身体浮现的各种感觉及其变化,例如:舒、松、爽、轻、酸痛、麻、肿、痛、胀等。身体觉察的练习从一开始到...... 没有截止点,可以一直练习到寿终正寝时。

·步骤二

身体只存在于当下,因此身体觉察练习越稳定,把心稳在当下而不乱跑的能力就会跟着提高。身体觉察的练习越稳定,内在的平衡安适度也会越高。

·步骤三

此时再来练习想法的觉察、情绪的觉察或环境的觉察,都会容易很多,而不会误把惯性的东想西想当成自我觉察。

正念自我觉察练习

正念的自我觉察从身体觉察入手,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是颇有难度的。 

因为在身体舒服时,我们惯性地忽略没觉察。而身体不舒服时,觉察中常夹杂的负面的想法与情绪,通常只想赶快去除掉不舒服,怎么可能还停留在那里面好好觉察?! 

因此如果真的想要学习正念的自我觉察,建议要找到专业的老师与课程,系统性地学习至少不要走错路。 

在众多的正念课程中,首推正念减压课程( MBSR ),因为该课程所带出来的身体觉察很生活化,实用性与自控性最高。 

结论

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是一辈子的工程,可以帮自己建造一个安全稳固的堡垒。 

如果还没开始,从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正式开始也不迟。 

如果已经开始,建议试试正念减压(MBSR)所带出来的自我觉察,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与体验。 

如果已经开始正念觉察,请持续练习,守护与保养好自己的身心,平衡稳定自己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迈向真实自我、开心生活与最佳团队领导人。

参考资料

1.Self Awareness Theory. (n.d.).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https://dictionary.apa.org/self-awareness-theory

2.Eurich, T. (2018). What self-awareness really is (and how to cultivate i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

本文引自华人正念减压中心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