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理学四种模式(一)生物医学模式与精神动力学模式

对于精神疾患的病因、机制、治疗的各种不同解释观点称为模式(model)。生物医学模式(medical or biological model)是由Hippecrates, Gall 的工作发展起来的。Hippocrates认为精神疾患是由于患者体液的不平衡,而Gall则认为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他们都倾向于精神疾患根源于躯体因素或大脑损害所致。心理学模式 (psychological mcdel) 可追溯到P. Janet和A , Mesmer等人,他们使用催眠术进行临床研究,提出精神疾患是情绪矛盾冲突与痛苦经历的结果。在心理学模式中又可分为精神动力学模式(认为变态或病态行为起因于内心的冲突与斗争)与行为学模式(即学习论观点,认为变态或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后天学习获得的)。社会学模式(Social model)则强调社会环境是精神疾病的决定因素。

生物医学(或器质性)模式

这种模式讥为:精神疾患也与躯体疾病一样,如呼吸困难可能由于肺部病损,而思想或行为紊乱则可能由于脑部受到损害。临床医师发现结合在一起的症状群往往表示一种特殊的疾病。每一综合征或症状群表明有一基本病因,从而提示一种合乎逻辑的治疗方法。因此医生治疗肺结核时,不是仅仅去减轻象咳嗽、发热这类症状,而是努力去控制结核杆菌。E. Kraepelin模拟了这种方法,对大量精神病人的行为表现仔细进行了分类。根据他的观察证明:“精神症状如此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便可清楚地确定为一种特定的精神疾病”。一个表现为孤独、幻觉、与意志障碍的患者为“早发性痴呆”(即精神分裂症);而一个目前情绪忧郁而过去又有明显周期性情绪高涨的患者则属于躁郁症。E, Kraepelin是将精神疾患密切综合于医学的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病因:

1.遗传: 生物医学模式认为遗传在精神疾病中起关键性作用。尤其对孪生子的研究,强有力的促进了遗传观点。同卵孪生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同病机会超过40--50 %,即使生下后就分开亚在不同环境中抚养长大时也是这样;而异卵李生子精神分裂症的同病机会只有10%上下,与一般兄、弟、姐、妹同胞间相似。许多研究证明:分开的同卵孪生子往往有相等的智商与其他相同心理特征,这些都强力地支持了精神疾患的遗传观点。

2.生物化学: Hippocrates推测忧郁症等精神疾病由于体液平衡失调所 致,现代研究也证明了精神疾病的症状与某些生化物质有关。

3.脑: 脑是由一千亿以上神经细胞组成的极端复杂器官,每个神经细胞最多又可与50,000个神经细胞联系。很多大脑活动由大脑各部分共同参加,因此对脑的某些特定区域功能的判定是极为困难的。要更清楚地了解精神正常或精神疾病中脑作用问题还需要时日,不过现已有了一个开端。大脑由两个对称大脑半球组成,分裂脑研究证明一两半球可独立地进行工作。大多数右利手者的左半球支配象言语、逻辑思维、与计算这些复杂的功能,而右半球则擅长于从事视觉一运动性作业(motor-visual tasks) ,如绘画三维立体图形等。除感觉、运动功能外,大脑皮层各叶还与下列心理活动有关。额叶:动机、抽象思维、抑制、信息分类、计划等。颞叶:记忆、言语与感知、适切性等。顶叶:学习、概念组织、形象思维、信息协调等。枕叶:视性记忆等。损伤以上各叶可能引起精神错乱、自我控制能力丧失、动机贫乏、思维障碍、感知缺损、以及多种躯体功能残废。此外,丘脑似起着调节、控制感知的中枢作用,将信息传送到脑的适当部位也可能参与疼痛、恐俱、与焦虑的知觉过程。下丘脑帮助调节基本的欲望驱动如性欲、饥饿与口渴等。与丘脑、下丘脑紧密相连的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穹窿、扣带回等)在情绪行为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舒适、愉快情感与攻击、恐惧情感似发源于该系统。损伤边缘系统结构可能引起欣快、情感活动过度、甚至情感与心境的极度素乱。网状结构起过滤感觉信息、控制觉醒、意识及注意的作用,损伤网状结沟可引起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等。

4.损伤: 对精神疾病病因方面,生物医学模式所提出的脑损伤是争论最少也最明确的。任何脑损伤除引起躯体症状外还可引起精神障碍。除梅毒外,其他如传染病,有害物质(如铅、汽油、酒精、药物等大多数化学物质)的摄入,都可能损伤脑组织。还有卒中、老年性退化、肿瘤、外科手术等。视脑部损伤部位与范围而精神症状差异很大,但最普遍的症状有记忆缺失、意识模糊、思维紊乱和情绪不稳定等。

5,素质: 既使坚决主张精神疾患器质病因论者,也承认很多患者看来与脑损伤或躯体疾患无关。“动物恐怖症”患者似与过去经历中获得的体验有关,故极端恐惧犬与猫。嗜酒者经常喝酒是为了回避内心矛盾冲突而不是患有神经科疾病。对于这种情况,器质病因论者认为精神疾患与病人的素质有关。

一般认为脑损伤或其他生物躯体性损伤,可能不是所有精神病、神经症与人格障碍的直接原因;应激因素、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性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患;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具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诱发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有遗传、生化等因素时,可能比一般人对于生活中的应激压力更为敏感。生物医学(或器质性)模式认为除了可找到患者的直接精神刺激因素外,往往可发现脑损伤或其他神经系缺陷情况,如找不到时,则须要去寻找患者在躯体与大脑方而潜在的素质因素。

治疗:接照生物医学模式观点,精神疾患是一种生物性疾病(biological illness),需要住院、服药、采用象治疗躯体疾病一类的医疗技术。因此曾采用过外科手术、休克治疗、水疗、维生索、.氧化碳吸入、人工发热、卧床休息、化学药物治疗等方法。其中许多方法现在看来有害无益,而精神药物治疗却似很有前途。所以目前生物医学模式提供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化学(药物)治疗。现已有几十种这类精神药物能有效地减轻精神症状,虽不可能使疾病彻底“痊愈”,但对患者康复过程有很大帮助。

精神(或心理)动力学模式

(Psychodynamic model)

在19世纪未叶,一度使人感到很有希望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暴露了缺陷与不足。S. Freud和其他先辈则认为精神疾病涉及人的心理动力演变,可能不是由于躯体因素,而是由于心理和情绪紊乱的结果;从而开创了精神动力学模式,特别强调了内在心理动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常或变态人格、精神疾患者都是意识与潜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引起的结果。Freud开始时与Breuer在一起治疗“转换性癔症”,他们对病人催眠业鼓励其谈出或重新复忆起过去引起发病的环境经历。结果常常引起病人情感的暴发,重新体验了引起疾病的某些罪恶感或痛苦经历;随后疾病获得好转。他们将这种被压抑的感情暴发称谓“精神疏泄”( catharsis );该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指“清除”,表示使病人的心灵(psyche)得到了“净化”。

Freud以后发现催眠术业非必要,只要鼓励病人谈话,毫无保留的讲出心中所想到的任何思想就行了。他称这种不受约束的谈话为“自由联想法”,亚将自己的理论与心理剖析治疗方法称为“精神分析”(Psycho-

analysis), Fread根据病人提供的资料,创造出一个很复杂、颇有诗意的有关人类行为及其变态的理论学说,其核心是“潜意识矛盾冲突”假说。Freud认为我们的多数行动是一种心理动机斗争的结果,是我们自己意识

不到的心理动力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潜意识斗争就是性欲、攻击欲望驱动对道德、现实、与社会文明约束的斗争。

Freud遭到当时维多利亚式保守派的严重攻击和嘲骂。在当时社会公开场合下是不容许提到“性”的,也不相信有教养的上层妇女与年幼儿童也有他所讲的那种“动物性欲”。Freud对于这种假作正经、极力否认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态度进行了英勇挑战。他提出在他所治疗的精神疾患病人中隐藏着十分突出的性欲问题。

Freud把代表追求直接与立即满足本能欲望的心理结构部分称为Id(伊特);与Id相对抗业根据现实条件与要求而起作用的部分称为自我(ego),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部分为超我( superego )。例如面对一个引起性感的女性时,Id说:“我要占有她!”自我就劝告说:“要考虑实际一点,如果你强占她就会被拘捕,不如用友好的方式邀请她到房间里来求爱。”超我则告诫说:“好色淫欲是邪恶的,必须等到你结婚与合法的妻子才能同房。”结果是这种潜意识的心理动力骚乱将使一个人而对某女性时感到紧张、恐惧、内疚而又一下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

Freud提出Id的欲望要求与超我控制监督之间的潜意识矛盾冲突往往引起一种弥漫性恐惧感,他称之谓焦虑(a}}xiety),焦虑可使许多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任何一种发生作用,通过这种潜意识机制帮助我们保持心理安宁。最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压抑( repression ),它可使Id与超我间的矛盾冲突几乎完全隐蔽起来不使人们意识得到。例如一个确信一与妻子以外的女人发生性的感情是严重犯罪的丈夫,可能就由于这种性欲冲动感受到强烈的内心矛盾与焦虑,以致使他压抑了一切性欲要求,最后压抑得连对妻子也发生了阳萎。

心理防御机制: 根据精神分析学观点,自我会发展各种方法去阻止它认为有危险或危胁性的冲动出现。防范危险与焦虑的手段可能是意识的或潜意识的。这些手段就叫做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最

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1)压抑(repression ):它使对人感到困扰、焦虑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经历阻碍于意识域外而不使人们意识到。

(2)移换(displacement):把Id的欲望驱动引向一个代替者。(如一个儿童因为不能攻击父亲而变得象个暴徒似的去殴打稍微碍着他的其他较小儿童.)

(3)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产生焦虑的潜意识冲动转变为意识域的反面行为。(如一个非常起劲反对色情文学的人,可能就是潜意识地非常迷恋色情文学的人。)

(4)否认(denial)与压制(suppression ):意识或潜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其感痛苦的思想、情感、或经历。否认叮能是潜意识的,而压制则是有意识的。

(5)抵消(undoing):从事某种活动来抵消或抵制其真实情感经历。(如对过去性的经历感到罪恶或内疚的某青年,变成一个极端虔诚的宗教信徒,以此证明自己的 “纯洁美德”。)

(6)合理化或文饰作用(ratianaiization):如对于所羡慕而达不到的目的,向别人或自己采取“酸葡萄主义”以自解。

(7)升华( sublimation ):如把性欲能量转化成建设性非性欲的创造活动。

(8)隔离(isolation):把具有威胁的动机或感情分隔意识域之外,从而使自己在正常时不能意识到这些动机或感情。(如某一男子每当酒醉时就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情欲业试图去勾搭一些男子,但在正常不酒醉时就意识不到这种情欲。)

(9)固着(fixation):停留于未完全成熟的某阶段的心理水平。

(10)退行(regression ):退回到较一早年龄阶段的心理活动水平。(如在应激刺激下,一个26岁病人呜咽哭拉、提出各种幼稚要求,行为力一式如幼儿一样。)

单个或几种防御机制结合在一起,有时会变得十分突出,以致主宰了一个人的人格及其发展,或损害了他的有效心理功能。例如极度的“投射”(projection)可能导致偏执狂,而“压抑”与“移换”结合在一起并发展到非常严重与广泛的程度时,也可导致精神分裂症。

性心理发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的不同阶段: Freud根据病人在自由联想中回忆起来的资料,认为心理动力过程的矛盾冲突从儿童期就开始了。Id、自我、与超我间矛盾冲突的性质与强度取决于儿童期的教养情况与父母态度。同情、支持、爱护、关心与通情达理、开明的父母所培养出来的儿童,很少会发展那些破坏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业,并于处理相互冲突的欲望驱动。然而惯用惩罚、过严限制儿童、与自身堕落的父毋所培养出来的儿童,则可能由于过份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容易导致各类精神障碍。

精神分析学认为:儿童在发育生长中经历着一系列关键性生理情绪阶段;它们都易于引起心理动力性应激(psychodynamic stress )。如果父母过份放任儿童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欲望要求,或者相反不给予适当的满足,都可能产生永久性的人格损害。例如在口欲期( oral phase ),过多的吮吸、哭叫与哺食可能发展一种依赖、纠缠的人格;而口欲满足太差,又可能发展一种一紧张、不信任的人格。Freud认为每个儿童在成年前都必须经历几个生物性性心理发展阶段。父母须要细心指导自己的子女顺利通过连续的每个性心理发展阶段,避免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固着下来最后形成若干精神病理性症结。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每个性心理发展阶段危机不能正确处理的话,就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的心理变态。E, Erikson ( 1963)则用“发展任务”( developmental task)观点描述了类似的各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儿童视其父母和社会环境情况,有可能吸收有益心理健康的态度,也可能吸收对心理健处有害的态度。E. Erihaon与Freud不同的是认为人格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的。(表一)

Freud的后继者: Freud的观点由他的后继者提出了许多修改与补充来修正原精神分析学模式,以下作简略介绍:

Carl Rogers及其“人本主义”( Humanism)心理学派:他们不赞成古典与严格的精神分析学解释。在本世纪40年代Rogcrs即对治疗家的权威性作用、潜意识动机的意义、和Id的权能提出怀疑。到60年代人本主义各也开始反对用“学习论”观点去解释人的行为,而强调情感、意识和经验的自我指导作用。Rogers与A, Maslow(1971)等入本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1)人是自由的、有意识和有责任心的。人的行为不象动物那样,不全是环境或条件作用的结果。人们能意识到各种变化,能理解自己的需要、经历和分析自己的行为。人们能够作出选择业必须承担对决定的责任。(2)人们看待他们的环境是环境为他们而存在的,治疗家业不须要发掘假定的潜意识深层去寻找真象。治疗家应该努力进入病人的现象世界、观察业体验病人是如何认识与体验他们的现象世界的。(3)人们生来都具有成长、共济、互爱、发展的积极动机。每个人不管多老或明显患病总会保留某些追求或“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ed)的要求,业尽量利用其潜在能力。(4)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环境,如温暖、同情、支持的父母与其他类似条件,每个人都会发展他的真正自我、他的全部创造与潜在能力。但如果遭到情感上的虐待或受到生活经历上的重大否定时,自我就会受到创伤,良好的内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那么就不再是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而是一个采取心理防御和心理失调的人。

Rogers认为:人格形成最好视为自我的发展。自我概念是在与别人接触来往经验中形成的。生长在受父母爱护、尊重、招顾等条件好的家庭中的儿童会发展一种坚强与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父母的爱总是附有条件(“如果你这么作,妈妈就不爱你了”),儿童就会形成一种软弱与破裂的自我,业产生一种“代价条件”观念。自我意象也就吸收了这些观念;如:“只有当我作完我的工作,……或作好别人告诉我要作的事情,……或表现温顺而不攻击别人,……或保持“性”方面的纯洁,……或完成象父母要求我那样去看待世界,……那么我就是很好的,我也会喜欢白己。”这种充满代价条件的自我常常与生来的本能发生矛盾冲突,结果会导致失望(despair )、否认(denial )与歪曲(distortion )。例如乔恩,38岁,表现孤僻、常感不愉快与自暴自弃。他逐渐认为自己独立性太强、缺乏感情、一与人疏远。这种自我意象与其正常的性爱欲望发生矛盾冲突。每当有女性对他表示好感时,乔恩虽努力作出积极反应,但往往不久即感到焦虑与恐惧;于是他就“歪曲”这种相互性爱的意图而确信该女性不过是暂时“玩弄”他或控制他。为保持他原有的自我意象,他必须“否认”任何女性向他提出的相互关心与爱情的真实性。为了适合这种不健康的自我意象便会对生活经历进行更多的“歪曲”而产生各种精神症象,如:焦虑、罪恶感或内疚、精神错乱与躯体症状等。当这些神经症性防御手段仍不能保持一个连贯性的自我意象而失败时,就可导致整个人格的分裂而发生重症精神病。

诊断: 赞成精神动力学模式的各学者对精神疾患的看法往往不一致,各人理论解释、专用求语和定义也常有分歧,故很难概括出他们在诊断、治疗、与病因学方面的共同之处。如Freud的弟子们与许多精神动力学治疗家接受现行的精神疾病命名分类,但Roger:等人本主义者甚至拒绝使用精神分裂症、神经症这样的诊断名词。他们认为这样的诊断命名使治疗家抱有偏见业使患者的自我感知(self-perception)与潜在能力发挥带来困难。一般说来,大多数精神动力学者对传统的医学诊断模式提出了疑问。

病因: 精神动力学模式强调儿童期家庭经历是精神健康和精神疾患的关键。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儿童,常常心理健全。而那些遭受挫折、失败、专制、矛盾冲突与父母或环境应激压力的儿童肯定会产生心理障碍。各个精神动力学派虽然都特别强调各自偏爱的精神病理学原因,但普遍同意下述家庭经历对心理健康有特殊的破坏作用:(1)〔父母爱的〕剥夺(deprivation):指得不到父母的温暖与感情,或在教养机关中无人对他特别关心与招顾。(2)父母对待儿童态度不一致(inconsistency):如忽而过份严格约束,忽而忽略不管,前后混乱矛盾;或父母双方态度矛盾不一致。(3)为了获取父母宠爱和在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胞兄弟姐妹间的竟争(sibling rivalry)o(4)身体或心理方面经常受到惩罚(punitiveness)或虐待。(5)过分苛求(demand):从大小便训练到学习阅读,对儿童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6)诱惑(seduction):包括心理与感情诱惑,或父母对儿童的实际堕落诱惑(如儿童受父母诱惑而养成不良习惯行为). (7)生物〔体能〕挫折(biologica1 frustration):指父母对儿童的生理欲望如饮食、身体接触(抚抱)与性快感( sexual pleasure,指一与“婴儿性欲”有关的快感,如口欲期的吮吸YlY)采取冷漠或抑制性反应。(8)角色混乱( role confusion ):指家庭坚持儿童担负或扮演与其年龄、性别、能力不相称的角色。(9))父母操纵(parentalmanipulation ):指强迫儿童站在父或母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与爱好。(10)嫉妒(jealousy),指父母与儿童间的性爱竟争或权力斗争(即Oedipus情节,或“子恋母仇父情综”)。

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实验室对379位母亲进行调查,仔细分析父母与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惩罚、接受、违拗、攻击等变量后,可清楚地看到母对儿童的态度十分重要。温柔、慈爱的母亲所抚养的儿童活泼、主动、比较听话、一般适应也好。如果母亲冷酷无情,儿童就可出现喂食困难、尿床、好打架、情绪不稳定等。Rothchild与Wolf (1976)旅行美国各地访问了各种不同生活的社区与集群,见到有的社区有稳定的团休、宗教机构,有的几乎没有任何组织。少数集群实际上没有任何管理规则或约束,,儿童不洗睑、不进学校、或与成人甚至亲属发生性关系。在有些集群内儿童得到爱护与尊重,而在另一些集群内儿童被看成讨厌的人,受到虐待与严励惩罚,强迫在田间干苦活,或完全被疏忽无人管理。结果发现儿童心理的健康与他们所受的待遇密切有关。Rothchild等认为大多数受凌辱与虐待的儿童很可能已走上精神疾病的道路。

精神动力学还有来自动物研究方面的证据。Ruppenthal与Coeeoages ( 1977)研究了失丢母爱的雌性动物的母性行为。非由亲生母猴喂养大的雌性罗猴长大作母亲时表现很不适切。她们对子猴疏忽不管,甚至有时表现敌意;这种子猴也常表现畏怯、爱哭、消化不好、行动如受惊吓与退缩等。遭到母猴遗弃或虐待的子猴还表现了类似人类的焦虑、精神错乱、忧郁悲伤、似乎遁入幻想等精神症状。

治疗:精神动力学模式最大的贡献在治疗技术方面。从Freud开始、他们都强调病人自由谈话的必要性,以及病人与医生之间建立积极融洽关系的重要性。但各学派间技术方法各有不同。Freud精神分析学家们询问病人许多问题,努力发掘患者的潜意识内容。Rogers学派则以病人为中心(client-centered ) ,强调医生担任提问者或专家的角色,用鼓励的方法引导病人谈话与表达情感,而他则在一边注意倾听。生物能量( Bioenrgetics)学派的医生往往要求病人从事强烈的体育锻炼。原始(Primal)治疗学派和格式塔学派可能对病人施加种种精神压力使病人倾谈出来。总之不管使用那种技术方法,精神动力学模式心理治疗已成为一普遍使用的方法;在美国每个精神疾患病人迟早总会逢到接受这种治疗的机会。各学派伺虽有不少重大分歧,但在某些重要领域方面还是一致的,他们都普遍肯定以下几点:

(1)至少有某些重要行为表现是个人意识不到的动机或内心矛盾冲突的结果。

(2)儿童早期、父母与环境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与精神卫生有极重要的影响。

(3)典型的精神卫生问题应包括焦虑、压抑以及其他心理防御适应机制等方面。

(4)鼓励病人自由地谈话与精神疏泄,业与医生建立热情、帮助的融洽关系是心理治泞的基础关键。

提要:

精神病理学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精神疾患是大脑病理学的结果。诊断要以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症状群为依据。病因为遗传、生化、脑损伤,或生物易感性或素质方面的原因。由于精神障碍被视为躯体生理方面的

问题,所以认为住院、药物、及其他医学治疗方法是最适当的。

精神动力学模式由Freud所开创,他认为精神疾患主要由于潜意识矛盾冲突而产生的焦虑与情绪防御反应所致。Freud认为这种矛盾冲突是从幼婴期就开始的,根源于生物本能欲望要求对社会限制约束的强烈反抗斗争。在Freud后,许多精神动力学者修正了经典精神分析学,但他们全都保留了本能欲望驱动的矛盾冲突是精神疾患主要原因的观点。C. Rogers拒绝经典精神分析学潜意识矛盾冲突等假说,但仍肯定儿童期在精神卫生与精神疾患的重要性。他与其他人本主义者认为人们有生长、发展与“自我实现”的积极动机,业能作出负责的有意识选择。

许多精神分析家与精神动力学家接受通行的诊断分类系统,但Roger“等人本主义者则反对任何诊断术语。精神动力学模式认为良好的童年和家庭经历是精神健康的关键。虽然各学派在理论与治疗方式上有许多差别,但大家都一致同意:鼓励病人精神疏泄业与医生建立热情、帮助、积极融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关键基础。